作者 | 小時光專欄作者候選人 小黑麻麻233
來源 | 小時光App
本文為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自小時光App”?
最近幾年,繪本熱突然在媽媽圈里風靡起來。我聽過最夸張的一種說法是“要在寶寶3歲之前都讀夠300本繪本”。從寶寶一出生,我就開始給她入手各種繪本,但凡只要有一個人說“這個不錯”,我就馬上下單。
我進入了第一個誤區“只要是繪本,寶寶都應該喜歡”。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別人家的孩子和媽媽一起讀繪本的美好畫面,在我家從來沒出現,要么是撕書,要么是你講你的,她玩她的。
曾經見過一個媽媽拿著一本繪本自顧自念,很明顯寶寶沒有在聽,拼命要往外走,那個媽媽就拿著繪本在后面追,好不容易讀完了,她特別自豪得對我說:“別看她好像沒在聽,其實耳濡目染還是很有用的?!?/p>
我一拍大腿,原來如此!
于是我陷入了第二個誤區“只要照念就好了,不用管寶寶有沒有在聽”。
很快我就發現這種方式完全行不通,自說自話簡直太傻x了。什么耳濡目染都是鬼扯!
將心比心,學生時代我們也會遇到照本宣科的老師,上課只會照著書念,上這種課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在女兒進入兩歲以后,她的模仿能力和語言能力開始急速加強,每一天都會掌握一些新的詞匯。我試著把繪本里的故事和她已經掌握的詞匯以及她熟悉的場景結合起來。
比如《小兔不哭,小兔不哭》這本書,里面有個場景是小白兔在打預防針。剛好女兒2歲之前打預防針的頻率特別高,所以她對打預防針的場景是非常熟悉的。
那么我就重點給她講這個畫面,再跟她玩cosplay,她演醫生,我就演小白兔。她來給我打針。通過這種方式,她迅速愛上了繪本,而且還掌握了“打預防針”這三個字。
所以一本繪本,我從來都是挑女兒熟悉的場景開始講起,如果遇到她沒見過的場景,我會直接跳過,但請相信,繪本里會出現的場景,一定會出現在真實的世界中,所以媽媽們只需要靜靜等待時機成熟。
寶寶不愛讀繪本,問題一定是出在講述者身上,這是毋庸置疑的。
國內很多繪本都是外國引進的,角色的名字一般都很西式,比如《小青蛙弗洛格》這套書我很早就入手了,但是寶寶壓根就不喜歡。小青蛙的名字弗洛格的名字實在太特么拗口了,于是我就把小青蛙的名字換成女兒的小名,這樣讀的人不累,寶寶也很好接受。
《小青蛙弗洛格》還有一個困擾是文字實在太長了,一整段讀下來走神是肯定的,而且好多情緒孩子未必能理解。所以一些修飾性的詞語我都會變成生活化的語言。
繪本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大綱,相當于一個骨架,我們一定要根據寶寶自己的特點填補內容,有時候即使完全跑偏也沒有關系。
繪本的意義,除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畫面識別能力,我覺得最最最重要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家庭親子關系,與小動物大自然的關系,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愛善良正直的人,才是繪本所要傳達的。
所以我會很刻意地把繪本里的角色換成生活里真實的角色。如果沒有弟弟妹妹,可以拿表弟表妹來湊數。比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里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比如《我就喜歡玩》里小兔的一家。繪本里和睦友愛的氛圍,一定可以影響孩子對家庭關系的理解。
正是因為有這個橋梁,我的寶寶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情非常深,即使隔很長時間再見面,也不會有陌生的感覺。
【結語】最好的繪本是寶寶的生活,最好的角色是家庭成員。
送上我很喜歡的親子繪本作品,來自客心老師的《養你,我容易么?》
=今天就聊到這 有緣再見哈=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小時光App
▼曬曬你給寶寶買的繪本